地震级数是里氏地震规模地震强度大小的一种度量,根据地震释放能量多少来划分。国际上一般采用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·弗朗西斯·芮希特和宾诺·古腾堡(Beno Gutenberg)于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级划分法,即通常所说的里氏地震规模。里氏规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为底的对数,并选择距震中100千米的距离为标准。里氏规模每增强一级,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2倍,相隔二级的震级其能量相差1000 (~ 32 x 32)倍。
地震等级划分标准
地震震级分为九级,一般小于2.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,2.5级以上人有感觉,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,简称震级。
1.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。
2. M≥1级,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,如果震源不是很浅,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。
3. M≥3级,小于4.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,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,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。
4. M≥4.5级,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,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,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、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。
5. M≥6级,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,巨大地震
6. M≥7级,小于8级的称为大地震,巨大地震
7. 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。
抗震等级
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,按“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”,根据烈度、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,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。设防烈度是设防标准的主要内容,2001年后设防烈度已由地震动参数若取代,所谓地震动参数其实是烈度的物理表征,简单地说设防烈度是该地区应抗御地震动或地震破坏力的程度。设防标准还包括“小震不坏(多遇地震动)、中震可修(基本地震动)、大震不倒(罕遇地震动)”的抗震原则。
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,抗震等级划分为一级至四级,以表示其很严重、严重、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。在中国建筑业中,已经开始严格执行这个等级标准。
地震烈度
地震烈度分为12度。
第一度,人们并未感觉到震动。
第二度,人在高楼才能感觉晃动。
第三度,在地面的室内能感觉到,悬挂对象也晃动。
第四度,连汽车也晃动,严重的话木墙或窗架会出现裂缝。
第五度,容器中的液体溅出,睡觉的人会被震醒,小物体会移位。
第六度,墙上挂的图画会掉下,家具移动,人们会因为害怕纷纷逃到屋外。
第七度,人会站立不稳,池塘出现水波。
第八度,砖石墙部分破裂倒塌,树枝断落。
第九度,是很严重的,地下水管破裂,地面出现裂缝,小建筑物倒塌等等。
第十度,水库出现裂缝、桥梁被破坏,铁路扭曲等。
第十一度,地下水管及阴沟系统全被破坏。
第十二度,全面破坏,连巨石也震动移位。
零级地震释放能量约是6.3×10^4焦耳,约是0.015千克TNT当量;
一级地震释放能量约是2.0×10^6焦耳,约是0.477千克TNT当量;
二级地震释放能量约是6.3×10^7焦耳,约是15千克TNT当量;
三级地震释放能量约是2.0×10^9焦耳,约是477千克TNT当量;
四级地震释放能量约是6.3×10^10焦耳,约是15吨TNT当量;
五级地震释放能量约是2.0×10^12焦耳,约是477吨TNT当量;
六级地震释放能量约是6.3×10^13焦耳,约是1.5万吨TNT当量;
七级地震释放能量约是2.0×10^15焦耳,约是47.7万吨TNT当量;
八级地震释放能量约是6.3×10^16焦耳,约是1500万吨TNT当量;
九级地震释放能量约是2.0×10^18焦耳,约是4.77亿吨TNT当量。
说明:有时为了更便于形象理解,有人将地震震级与TNT当量进行了换算。所谓TNT当量一般是指核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多少TNT炸药爆炸所释放的能量。
1千克TNT炸药爆炸时释放的能量约为4.19兆焦,就是4.19×10^6焦耳。